初秋,步入南海新区,昌阳河入海口处的滩涂正徐徐铺展“红绿交织”的生态画卷——红的是盐生植物翅碱蓬绽放的自然浪漫,绿的是蓝碳产业链孕育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潮汐涨落间,一条以蓝碳为核心的产业链,正成为海岸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南海新区海岸边随处可见的盐沼湿地,正是典型的蓝碳生态系统。自2014年以来,威海组建成立蓝色经济研究院、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聚焦蓝碳开发,建成了首个省级蓝碳研究平台和首个海洋负排放主题院士工作站,集中力量在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体系建设、海洋碳汇标准制定、方法学和交易体系开发、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进行攻坚。
10余年来,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化身“耕海农夫”,就海洋碳汇及海洋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通过选育碱蓬、柽柳等70多种耐盐碱、固碳作用强且具备经济价值的盐生作物,“农夫”们建立5个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及种质繁育产业化示范基地,将近千亩滨海湿地打造成天然生态课堂。修复后的湿地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弹涂鱼、招潮蟹等生物数量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同时,开发出国内首个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完成中国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推动海洋碳汇纳入交易体系,顺利完成山东省海洋养殖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大型藻类养殖碳储量计算方法”的验收工作,为量化评估藻类养殖固碳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蓝碳领域的基础实践,从生态层面为蓝碳价值变现筑牢根基。南海新区以蓝碳为核心,从产业链各环节发力,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产业链上游,蓝碳生态修复催生了“近海农业”——在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盐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与开发利用基地里,蓖麻、油葵长势喜人,而这都离不开碱蓬等作物的“功劳”。
“碱蓬能够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盐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显著增强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这使得土壤中的盐分更容易被雨水、河水的淋溶作用带走,从而有效降低根系周边土壤的盐度。”威海市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介绍,这些耐盐植物,不仅固定了空气中的碳,更能够有效调解土壤盐分,让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身如今的“丰收田”。
蓝碳作物深加工,则从产业链中端“激活”消费端价值。在威海大型商超货架上,既可以凉拌又可以用来包包子的新鲜碱蓬菜,成为百姓青睐的食材。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更将盐生作物转化为10余种蓝碳衍生产品,碱蓬籽油、柽柳盐汽水、不老莓果酒、三素茶等陆续推向市场,让“舌尖上的蓝碳”既环保又挣钱。
蓝碳相关联的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今年7月起,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暑期研学课堂准时开启,近千名来自山东16市的学子踏入蓝院蓝碳实验室,开启一场“蓝碳世界·数理未来”的科学探索之旅。
在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不断探索下,我市构建起政府部门、司法机关、高校、企业及中小学多元主体共建、科研资源共研、教育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在全国率先发布海洋碳汇研学电子教程,同步启动政法校企多方协同的海洋普法教育实践大讲堂,将复杂的海洋碳汇原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趣味课程,推动蓝碳第三产业实现新发展。
为从更广阔视野推进蓝碳产业发展,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正在打造服务全国的蓝碳交易中心。“我们希望打造成为碳汇交易平台,为全国蓝碳交易提供渠道,更好地推动蓝碳经济产业化发展。”赵明波表示。
如今,一条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海洋新兴农业为方向、以蓝碳及衍生品产业化为延伸,贯穿“生态保护—碳汇增量—经济收益”的蓝碳产业链,已在南海新区逐步完善,形成海岸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威海经验”。目前,这一经验已复制推广至烟台渤海湾、青岛胶州湾、潍坊小清河入海口湿地,以及浙江苍南、嘉兴海盐的生态海湾建设实践中,为更多地区的蓝碳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样本。
【记者手记:一条“链”上的绿色革命】 回顾我市蓝碳产业10余年的探索历程,这其中不仅关乎近海湿地的生态变迁,更是一场基于产业链条的“绿色革命”。 这条蓝碳产业链的构建,始终贯穿着清晰的沿“链”思维。从一开始的生态修复和农业发展,到后来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再到研学教育和碳交易平台搭建,我市始终沿着这一链条,稳步推进产业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共赢。 实践表明,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需要系统和整体的考量。蓝碳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更需要我们紧扣产业链条,推动科研、生态、产业、金融等要素协同发力,构建有机统一的整体方案,持续拓展蓝碳产业新的转化形式,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