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追赶者”向“引领者”加速转型,我市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在房车细分领域已形成显著集群效应,成为全国重要的房车生产基地。针对房车产业专业人才紧缺需求,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作为我市“1+4+N”创新平台之一,充分发挥哈理工“现代工程师摇篮”的育人优势,积极响应我市科技副总、协同创新工程师等政策,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大学生实习实践等举措,推动人才与企业多维度对接,让“象牙塔”里的智慧成果加速流向生产线,以人才链的“领跑”助力房车产业链“领先”。
“高校专家”当上企业“协同创新工程师”
在荣成名骏户外休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市首批入驻企业的协同创新工程师之一,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讲师颜泽华,带领团队搭建起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成功开发出铝合金关键部件,提升房车轻量化水平和制造工艺,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超1000万元。
颜泽华读博期间就曾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与企业经常开展对接合作,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入选威海市首批协同创新工程师,成为“1+4+N”创新平台体系19名协同创新工程师之一。
当产业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协同创新工程师”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颜泽华半开玩笑地说:“以前是‘客场作战’,如今是‘主场作战’!我们要主动驻厂攻关,干劲十足。”
据介绍,哈理工威海研究院及荣成学院近两年通过派驻科技副总、协同创新工程师以及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等多种形式,助力我市康派斯房车、名骏户外、威士捷房车等企业围绕材料轻量化、控制模块智能化、产品设计等领域解决技术难题超过20项,拓展出5个新车型。其中,房车手动、电动导轮等关键部件技术攻关为年需求量过万的房车零部件节省成本超过50%以上,硬顶房车拓展结构技术与传统房车相比减重5%、稳定运行比率提升60%。像颜泽华一样的技术“金手指”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共育,提速培养技能人才
哈理工研三学生叶坤,在哈理工威海研究院的支持下,从读研伊始,便在“学术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育下,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房车铝合金材料改性及精密成形方面的研究,真正实现研发做在车间里、论文写在产品上。
直面企业新技术人才缺乏、高校教学与产业实际脱节、传统学科学生就业迷茫等痛点,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共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来,以人才共育为牵引,推动哈理工优势科教资源与威海重点产业资源精准对接,形成优势互补、联合育人、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这一机制,研究生在学校汲取学术老师理论养分的同时,还有机会聆听企业里产业导师在车间内的实地授课,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需求。
为让更多研究生和企业受益,将联合培养从“试验田”变成“示范园”,哈理工威海研究院依托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的供需对接平台,坚持开展“双走进”等各类对接活动,目前已陆续收集40多家企业近200名研究生需求,精准匹配电子信息、机械、仪器等对口专业研究生近30人。
产业“点菜”+教育“上菜”,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眼下,哈理工荣成学院应届毕业生刘明涛,已成为康派斯房车的一名技术人员。“在企业车间实习3个月,我把课本知识变成了‘实战能力’,技能本领得到大大提升,这也使我顺利通过企业面试,相信将来我能更好地迎接工作挑战。”刘明涛说。
刘明涛说的企业实习,正是他通过哈理工荣成学院搭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企业结缘的,在实习中熟悉了生产工艺,最终顺利入职。
哈理工荣成学院通过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让青年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为产业链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据悉,该校每年约有30名毕业生加入康派斯,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校企联合实验室中,企业通过提供资金匹配、技术指导、生产代加工等,定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让学生在项目中与企业深度绑定。
通过“理论+实战”打磨出来的优秀学子,很快就从一众人才中脱颖而出。康派斯房车总经理助理王传杰就是其中之一。这场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深度耦合,正凝聚起推动房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