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链是威海十条优势产业链之一。面对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市场需求结构性变化等困境,汇泉集团这个深耕产业60年的“老大哥”,没有选择固守传统,而是毅然踏上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且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链上企业,共同“数”奔。
这里是汇泉集团“汇智衣”研发部,不要小看研发工程师面前的这张设计图纸,看似简单,背后却凝聚了无数个日夜的智慧创新。对于即将应用这一成果的威海某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为其发展带来“新生”。
汇智衣研发经理刘迪说,他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图是给企业去做的一个智能化车间的建设方案,相关物料的流转是通过相应的AGV小车。工单类的相关信息,做入到他们整个的 MRIS生产系统里面去,就不再需要人为参与,全自动地通过生产系统去进行相应的调度跟运输,直至完成整个缝制区域里边相关的生产内容跟生产任务。
什么是MRIS?光看图纸有些抽象,我们跟随镜头去汇泉的极速5G智能制造生产车间看一看——图纸就是以这里为基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的。
车间里,自动化设备在裁片、缝制、辅料、面料缓存等各个区域来回穿梭。这里没有传统的线性流水线,每一个工位都是独立的,系统为每一名工人生成技能“雷达图”,匹配不同的工序,比如说擅长做拉链的工人负责所有服装款式的拉链工序。这样的专工专序,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品质、提高效率,生产过程也变得更加灵活,多个服装款式可以在这个由数字系统建立的虚拟流水线上同时生产。
刘迪说,三、五年之前,服装生产的订单至少都是在1000件以上,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1000件左右的目前来说都算是大单。设计师品牌的衣服每一个基本上都是几十件。但是基于传统的模式,其实是很少有工厂有这种条件能够去接这种小单子。但是对于他们的MRIS生产系统来讲,他们对于它的定位其实就是多款并行、小单快反。
MRIS系统还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实时“掌控”着各个生产款式的物料进度、生产进度、计划达成率、工人效率、产品品质等全维度数据。管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对生产现场进行调度、调整和优化,确保生产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汇泉集团,这位“60岁”的行业老大哥,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深厚的行业底蕴,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浪潮不仅重塑了汇泉自身,更如涟漪般扩散,引领着威海链上企业共同迈向求新求变的新时代。
而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仅仅是汇泉发展“蓝图”中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们依托MRIS系统,打造了汇智衣服装制造全流程平台,将散落的中小企业编织成“智能星系”,实现由相互竞争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汇泉集团煜丰服装公司副总经理姜希泉表示,这些小型的工厂,它接不到更多的一手订单,它接的可能是二手、三手订单了,利润就非常低了。他们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客户在平台下了订单以后,他们会有专门的售后团队,对客户的货期、品质要求、技术要求等等进行全方位的一个了解和掌握。对威海本地的一些中小型的服装工厂,他们也会把它纳入平台,针对不同企业它的生产的特长来进行一个推荐。
借助MRIS系统,平台可以实时了解每个“卫星工厂”的生产情况和质量情况,客户也可以在平台实时跟踪订单的生产进度,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视化。
然而平台有了,如何让更多企业“上船”?带着这个难题,汇泉集团找到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消费品产业科科长姜明辉说,其实企业的这种改造的愿望还是很迫切的。但是它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现在企业心里没底。它也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解答这种疑惑。
眼下,工信部门正积极帮助企业寻找转型路径,而汇泉的诉求,恰恰与他们不谋而合。前段时间,在工信部门和威海纺织服装协会的组织下,汇泉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12家威海链上企业组成的“数字观摩团”。
姜希泉: 我们裁剪完了以后直接往料箱里面投料,所有的指令是发送到一个平板电脑当中,待会给大家看一下……
联桥集团智能设计企划部部长周玲说,这是他们一个传统行业的标杆工厂,也给他们带来一个行业的变革,打破了她对传统服装车间的这种看法。
威海昌荣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会军说,收获很大,接下来多跟汇泉集团学习,多交流,跟上汇泉的脚步。
姜明辉表示,接下来他们陆陆续续地还会组织省内外的相关企业、行业协会来现场参观学习交流,争取把汇智衣平台推向全国,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威海方案”。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鼓励企业接入DeepSeek这种人工智能大模型,来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能。
(来源:威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