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今年,我市将实施87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222.6亿元,全面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走进经开区管委直属国有企业——威海冠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国际生鲜产业基地,池中鲜活的帝王蟹、雪蟹、红毛蟹等高档海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工人们正在忙着分拣、包装,准备将这批海鲜发往上海。自去年下半年开展高端生鲜贸易以来,冠和国际生鲜基地已完成80多批次生鲜贸易,累计进口帝王蟹、雪蟹、龙虾等鲜活水产品1800多吨。 威海冠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毕可伟介绍,整合了俄罗斯、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源头直采渠道,确保货源稳定。同时,依托一线城市的B端销售网络,并积极拓展电商直播和线下直营店等C端渠道,打造“全球直采+全渠道销售”的运营模式。目前,基地每周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发货量都在50吨以上。 为有效保障进口水产品品质,冠和国际生鲜基地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第五代暂养技术,还原帝王蟹、龙虾等水产品的原生生活环境,最大程度提升成活率。同时,依托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确保产品从捕捞到送达消费者手中,全程保持最佳品质。
当前,随着国内市场对高端海鲜需求的持续升温,冠和公司正紧抓市场机遇,全力推进国际生鲜基地一期项目建设。眼下,暂养车间全部建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后,基地可同时容纳600吨鲜活水产品。与此同时,加工车间、冷库等配套设施也已进入收尾阶段,办公楼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8月,一期项目全面投入使用。
毕可伟说,未来,计划依托国际生鲜资源与本土海产的优势,深入发展酱蟹、鳕鱼、昆布等特色产品的加工业务,并积极拓展至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同时,将启用先进的冷库设施,加速推进冻品进口贸易的进程,力求全方位激活并优化生鲜基地的贸易生态系统。两期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储藏海产品达到15万吨,年加工海产品达到10000吨,致力打造高端生鲜北方最大集散地。
冠和国际生鲜基地项目是我市立足本土优势,聚焦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在环翠区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另一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远遥国家海洋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基础设施项目(一期)施工现场,眼下同样一派繁忙。作为国内首个部省共建的海洋综合试验场,项目总规模5.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人才交流中心、科研办公楼和信息化处理中心。
远遥国家海洋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基础设施项目(一期)项目管理员王政杰说,目前已完成消防水池及泵房的主体建设,正在进行消防水池的安装设施,桩基础完成了90%,目前已经全面开工,争取在4月份完成基础设施,8月份完成主体建设。
目前,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吸引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关村等国企、央企落户,打造了一系列高端科研平台,为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政杰说,项目建成后,将为涉海装备类的科研研究所、企业、信息化数据处理公司提供载体保障,有利于提升湾区的商务会谈、合作交流学习、研发配套设施的基础服务,推动全市海洋装备类产业做优做强。
从高端生鲜贸易到海洋科技研发,威海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多点开花。今年,我市将实施87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22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4亿元,项目涵盖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高端装备、滨海旅游业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威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