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媒体聚焦
威海日报:年终盘点·“1+4+N”创新平台寻“新”记②|150余项企业需求与专家技术精准“卡位”
文章来源: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2-06点击次数:

编者按:从重大技术的攻关突破到未来产业的添翼蓄能,从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到规模应用的广泛实践,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到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去年以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力“全链条”创新,点燃并加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即日起,推出“1+4+N”创新平台寻“新”记系列报道,全面呈现“1+4+N”创新平台澎湃的向“新”力。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创新图谱导航机制

在“图谱”上,150余项企业需求与专家技术精准“卡位”

去年岁末,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华菱电子送去了一份惊喜“大礼包”:由研究院攻关的热敏打印头功能保护膜小试工作已顺利完成,产品在应对劣质纸、特殊纸等场景下的打印质量取得新突破。

热敏打印头应对特殊纸张(如油印标签、无底纸标签)的打印质量差,一直以来是行业的“卡脖子”难题。两年前,华菱电子便开始增加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及研发投入,试图向更高、更好、更优进阶升级。但由于专业性强,且技术成果必须要产业化,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攻关,让华菱电子的“突围之战”有了转机。

依靠高性能热敏打印头这一“杀手锏”产品,华菱电子“撬开”并进一步扩展工业级条码标签打印的高端市场,已进入霍尼韦尔、斑马等高端工业条码打印机头部企业的供应商采购名单。

院企顺利“牵手”、创新供需精准匹配,得益于市产研院建立的创新图谱导航机制。

近年来,市产研院围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落脚点,持续开展平台、企业“双走进”活动,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企业需求、科研技术成果的“数据库”得以日渐详实。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双方在更高能级、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谋得合作共赢?为此,市产研院自我“加码”,建立图谱导航机制,已精心绘制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船舶及海工装备、专用汽车、电机、海洋生物6条产业链创新图谱,梳理平台相关高端人才612人、创新成果440项,构建起动态、立体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脉络。

翻开图谱,由纲及条到目,一方面聚焦行业共性难题、企业技术难点,另一方面汇聚相应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技术成果,两类信息相互对应、实时更新。一需一供就像两张拼图,“接口”匹配就能精准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真正无缝服务我市产业发展。

按图索骥,激光与光电子研究院的激光清洗技术与轮胎行业模具清洗难题成功配对,研制的绿色环保轮胎模具“无损清洗”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喷砂和干冰清洗对“娇气”模具产生损伤的硬伤,已在三角集团、中威、君乐等6家本地大型轮胎企业应用,降低电力能耗5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助推我市制造业绿色发展。

不仅瞄准行业共性难题,还精准“找补”中小企业个性化痛点。

去年,“1+4+N”创新平台体系中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吉大威海仿生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哈理工威海研究院6家平台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与我市36家企业联合开展“全天候自适应着陆灯光系统”“智能精密曲轴冲床及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高精度绝对值伺服编码器国产化方案的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成功获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支持,占全市总数的55%,获得省级资金支持1235万元……一项项技术难题在一次次卡位入链中有了“威海方案”。

随着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与威海云山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新一带物理法高导电石墨烯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开发进入实质实施阶段,企业再次吸引业界目光。项目成功后可打破国外垄断,企业将拥有高品质导电炭黑这一产品的定价“特权”。

回首一年,“1+4+N”创新平台体系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135项,实现合同额超过6000万元;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96项,实现成果转化收入7445万元;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50余项……。随着行业共性需求及企业个性化需求与专家技术的精准“卡位”,更多“科技之花”将结出“产业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