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重大技术的攻关突破到未来产业的添翼蓄能,从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到规模应用的广泛实践,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到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去年以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力“全链条”创新,点燃并加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即日起,推出“1+4+N”创新平台寻“新”记系列报道,全面呈现“1+4+N”创新平台澎湃的向“新”力。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最大限度发挥专项基金引导、放大作用
精准投放滴灌“硬科技”
采集数据、分析参数、反馈结果……在三角轮胎生产车间,传统生产场景正被重新定义。在这里,内胎检验不再靠人工卡尺测量,3D视觉检测器一“眼”就看穿。整个过程,仅需要一秒钟。
一秒钟,眨眼的工夫。可实现这个速度,却让国珑智能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投入了4年精力。
4年前,市产研院将国珑科技从深圳引入威海,主要开展3D视觉在线监测技术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过,产品的研发,需要经过大量试验,漫长的研发周期和庞大的资金消耗,触痛着这个初创企业。
就在企业最难时,市产研院创新资金支持方式,以“先投后股”方式,与滕国兴团队签订项目实施合同,约定先期以扶持资金形式出资500万元,支持项目发展,后期视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适时转换为公司股权。
在市产研院的资金支持、产业对接、技术支持等全方位服务之下,仅4年时间,国珑科技就呈现出极具竞争力的充沛活力,其3D视觉在线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并与威海优势产业形成互补。目前,企业已实现芯片焊点检测器、家电门体检测器等十多款产品的产业化。在最近的山东省第六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创业大赛中,获奖企业创始人滕国兴还成功入选省级人才。
临近年底,国珑科技订单持续攀升。企业生产的轮胎断面检测器不仅在三角轮胎、浦林成山等本地大型企业站稳脚跟,多家国内轮胎头部企业也与其达成合作,签订采购协议超千万,2025年的部分产能已被提前“锁定”。
科技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是一场“马拉松”接力赛。在这场“长跑”陪伴中,市产研院不止有“先投后股”的创新探索,也有“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守护。对此,威海蔚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为更好推动我市产业向高端迈进,市产研院深度挖掘,联合临港区以“基金招商”方式成功引进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海外名校毕业的五位博士团队领衔的项目团队,并成立蔚臻生物,其开展的国际领先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从检测原理上打破了现有发光体系检测的瓶颈,比现有免疫检测技术灵敏度提高1000倍,有望打破体外诊断领域亟需攻破的世界性难题,产品将用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眼下,蔚臻生物正在通过独有的生物化学耦连与修饰技术,进行单分子超敏平台技术的开发和验证。有资金的及时“浇灌”,靠着自身“日拱一卒”的定力,企业发展逐步跃上新台阶。
生机勃勃的“创业森林”中,既要有灌木丛林,还要有不断破土而出的种子。如果对蔚臻生物的投资是“播种子”,那借力平台创新资源引来的环博经纬新材料科技(威海)有限责任公司则更像是“育树苗”。
环博经纬是一家从事碳纤维结构件一体化成型技术的研发及商业化应用企业,成立之前,核心团队就已有5年以上的技术经验积累,在业内小有名气。为了更好助力我市碳纤维产业延链补链,去年8月份,市产研院依托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将项目成功落地威海,短短4个月时间已在我市建成国内首台套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一体化成型生产线,现已与山东高速集团以及无人机领域相关企业签订意向合同,预计年产值将超1亿元。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是市产业研究院不变的初衷。去年以来,该院更好发挥专项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出资1.15亿元,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直接投资项目2个,推动参股子基金完成4个项目的股权投资,同时新纳入拟投资项目库项目15个、累计84个。
一边精准落子,一边巩固科创“家底”。去年,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展金融“双走进”、资本路演等专场活动22场,帮助企业获批信贷融资1200余万元,新增授信额度超3000万元,护航本地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