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重大技术的攻关突破到未来产业的添翼蓄能,从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到规模应用的广泛实践,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到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去年以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力“全链条”创新,点燃并加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即日起,推出“1+4+N”创新平台寻“新”记系列报道,全面呈现“1+4+N”创新平台澎湃的向“新”力。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平台体系人才“金字塔”
点燃人才创新引擎 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盘点刚刚过去的2024年“成绩单”,“1+4+N”创新平台体系引育企业山东凤鸣桓宇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写下关键词——“收获”。
这一年,企业接连攻克脱色材料循环利用、含氟含磷工业废水高难度净化、污染滤材清洗及再利用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战绩”背后,都指向企业新引进的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牵线推动下,该院士于2024年全职入驻凤鸣桓宇,并带来2名博士,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研发创新。一年时间,助力企业解决10多个关键技术难题,特别是在高精度纳米膜研发、膜清洗及再利用等方面,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化工领域及海洋清洁领域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共同牵头,联建凤鸣桓宇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产学研检基地,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助力凤鸣桓宇在锂电池白油超洁净化、油气田回注水规模净化等方面持续突破关键技术、保持行业领先。
这样的“连环”牵手,成为“1+4+N”创新平台体系引来、用好“塔尖”人才的生动写照。去年,体系内新引聚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5名。这些站在科技前沿、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正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顶天立地”的创新动能。
一座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就是双向奔赴、互相成就。走近“1+4+N”创新平台体系的人才“金字塔”,会发现从“最强大脑”的“塔尖”,到省级、市级领军人才的“塔身”,他们正与本地产业发展相互适应匹配,创新引擎的点燃,让“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日益紧密。
紧密的融合带来丰硕的成果,去年,体系内人才团队的4个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占全市36%。其中,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主任乔琨参与的研究成果“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耐压舱体智能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斩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乔琨看来,她和威海是“相互成就”。一方面,在她所从事的碳纤维领域,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在将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碳纤维“拉”出一个战略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在威海深耕创新,自己才成为省级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最近又被聘为全市首批“科技副总”。
如今,这根碳丝在威海万丰镁业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乔琨及其团队在国内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模拟仿真与企业联合开发出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不仅是首个产业化应用成果,也是全省首个复合材料汽车轮毂。她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挤技术开发复合材料芯导线,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目前已挂网使用千余公里……
去年以来,像乔琨这样的省级人才,体系新增22人,总数达108人,入选市级科技副总7人,协同创新工程师19人。
如果说,“塔尖”人才是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王牌,“塔身”人才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主体力量,那广大青年人才则是筑起人才“金字塔”的坚强底座,是支撑产业持续发展跃升的生力军。
进入冬季,海带产业的“主战场”已由蔚蓝深海切换至加工车间。在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带变温变湿智能保质烘干设备忙碌运转。
这台设备由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王锐为企业“量身定制”,利用仿生自然干燥技术,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干燥状态,智能地根据干燥环境调整内部温度和湿度,生产出的海带干产品品质更高,还可降低综合能耗、节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每台设备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青年人才链接威海产业,去年,市产研院积极推动体系内3家平台获批我市首批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家平台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筑起大学生实习实践、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后创新实践的全链条载体,新引聚硕士及以上青年人才50余人。
建平台、强保障、做增量,大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市产研院一贯的姿态。如今,“1+4+N”创新平台体系已引进(合作)院士34人,汇聚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142人,博士学位人才445人,硕士学位人才457人,加快成为全市密度最大、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