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欣欣向荣的产业之城。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运动休闲产品、康养旅游、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威海市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上企业169家,2023年集群实现营业收入781.1亿元,形成了以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光电子及通信产品、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高端软件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近三年集群营收年均增长26.8%,集群度达到90%以上。获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打印机及智能服务终端产业链是集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链条,发展本地配套企业150多家,年产激光打印机能1700万台,智能终端产品年1300万台,94%以上的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到2025年,打印机产能将突破3000万台,世界上每生产3台打印机就有1台出自威海,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威海成为“全球打印机之都。”
【二】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威海是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或瞪羚企业63家。产品涵盖生物医用材料、高值医用耗材、高端医疗装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儿童药和中成药等10大系列2000个品种。2023年,全市拥有医药医疗器械产业规上企业50家,实现营业收入225.1亿元,利润52.6亿元,入选山东首批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三】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
威海拥有新材料规上企业149家,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28家,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余家,形成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先进化工材料为主要支撑,以生物医用材料、光电信息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为补充的新材料及制品产业体系。其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已具备涵盖“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分析检测—装备制造及循环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首批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环翠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获评省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77.41亿元。
【四】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威海以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企业装备制造由低档向高档、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由单机向制造单元和成套系统转变。2023年,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355家,实现营业收入740.83亿元,同比增长18.4%。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级“瞪羚”企业2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7家;1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工厂揭榜单位,4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9家企业列入山东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企业列入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共有各类创新平台11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2家。
【五】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威海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城市,拥有海参、鲍鱼、对虾、海带、扇贝等各类海洋生物资源779种,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参、鲍鱼、牡蛎、牙鲆、河豚、扇贝、石鲽、海蜇和裙带菜养殖基地,海产品年产量326.5万吨,连续30多年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拥有全国功率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远洋渔船330艘,船队规模和产量产值全省第一。2023年,威海市拥有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规上工业企业249家,实现营业收入309.97亿元,利润20.66亿元。主要产品有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品、冷冻调理食品、即食休闲食品等十大类产品,其中冷冻调理食品、浓缩果汁产量居全国前列。海洋食品、医药和生物制品年加工量367.1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水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先后荣获“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海鲜之都”等荣誉称号,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
【六】时尚与运动休闲产品产业集群
威海市时尚与运动休闲产品产业集群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47家,资产总额264.8亿元,从业人员3.6万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0.6亿元,利润27.2亿元。集群涵盖纺织服装、钓具、家纺、制革、游艇、房车等多个领域,以迪尚、联桥为代表的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是全国著名的服装出口基地;以光威、环球为代表的钓具行业领跑全国,钓鱼竿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60%以上;以海马、山花为代表的地毯行业销售额占全国四成以上;以康派斯为代表的房车产业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建成国内最大的房车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连续三年房车出口全国第一;游艇行业打造了北方最大的玻璃钢船艇生产基地。集群汇聚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打造了国家毛衫纱线资源共享平台、国家钓具行业服务共享平台、国内首家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产业、现代纺织产业入选省级“雁阵形”集群,环翠区钓具及休闲运动产品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钓具之都”“中国钓竿之城”“中国工艺家纺名城”“中国服装出口名城”“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城市”“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等称号。
【七】康养旅游产业集群
在医养健康方面,全市成功创建8处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医养结合机构39处、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8家。先后获评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所辖4个区市全部获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文登区获评省级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荣成市万福苑获评国家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省级首批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全市拥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个、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个、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个。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39岁,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全国的5倍左右,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文化旅游方面,威海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处,A级以上景区51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6处,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5A级景区2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处。打造了火炬八街、里口山、东楮岛等一大批网红打卡点及乡村旅游点,已初步构建起滨海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美丽乡村等多业态产品体系。2023年,威海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0.84亿元,同比增长68.97%;接待国内游客5906.54万人次,同比增长66.76%。
【八】新能源产业集群
“十四五”以来,威海市作为全省唯一齐聚核、风、光、储(蓄)的地市,主动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能源总装机容量为786.13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01.285万千瓦(2023年新增327万千瓦,增长187.6%),占全市发电装机63.8%,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集群36 家企业营业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36.5%,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核电方面,引入石岛湾核电工程,目前进展顺利。风电方面,累计建成陆上风电场16个,总装机规模101.68万千瓦;拥有半岛北、半岛南两大片区海上风电资源,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乳山基地已纳入山东省产业规划布局。光伏方面,拥有100万千瓦的整县分布式光伏和380万千瓦的海上光伏资源。储能方面,拥有7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