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科技要闻
动能向新 产业向绿 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文章来源: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10-30点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展现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从今天起,《威海新闻》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大省挑大梁”栏目,分阶段分主题展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落实举措和工作成效,提振发展信心、凝聚奋进力量。首先推出的是“绿色先行”篇。

作为一座精致幸福、绿色宜居的山海之城,威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动能向新、产业向绿,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走进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阿克明斯特地毯织机机群正在高速运转,这些设备是从比利时引进的全球最先进的高速智能织机,相比传统织机,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工人减少2/3,产量却翻了三番。配备的智能纱架,可以根据订单情况,精准计算出每条纱线的用量,节省的尾砂,仅“染纱环节”就能减少40%的污水排放。

图片

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都平基说,海马集团公司66年来,一直秉承“绿色先行”的发展理念,自2003年改制以来,他们每年都投入8000万元以上,用于智能化改造,发展优质绿色的低碳产品。

PE方块地毯,便是其中的低碳产品之一。眼前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是海马打造的全国首条PE方块地毯生产线。地毯底背采用食品级PE材质,通过热熔复合冷却成型工艺技术后,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水、废气,具有高端环保、高弹耐磨等性能优势,产品“含金量”也随着“含绿量”水涨船高。

图片

都平基介绍,这款产品自2022年投放市场以来,销路非常好,今年他们的(这款产品)订单比往年增长了300%多,公司整体的销售收入计划要突破33亿元。

传统产业一路追“新”逐“绿”,威海发展绿色能源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前不久,距离乳山海岸线26公里远的海上作业面,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建设迎来关键节点,随着最后一台B17号风机最后一支叶片与轮毂精准对接,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的二期项目风机吊装全部完成。

图片

电投(青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工建部主任张鸿兴说,项目从今年7月2日开工,经过精心策划,实现了海上风电项目标准化开工建设的新篇章。接下来,他们将继续进行海缆敷设等收尾工作,整个项目将于十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

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项目,是由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共建设177台8.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陆上集控中心和海上升压站,是国内目前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年绿电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

威海是集齐“核风光储”绿色能源的城市,除乳山海上风电板块外,我市还分区域规划了荣成核电、文登多元储能等新能源板块,以错位发展实现资源开发和产业培育一体布局。在成山京能储能电站,121个电池舱整齐排列,静静等候用电高峰的到来。这是京能国际在华东地区建设的首个共享储能电站,也是胶东地区最大的储能电站,今年5月并网以来,先后完成了各项并网、涉网试验,于9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阶段。

图片

京能国际京能(荣成)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成山京能储能电站站长武英豪表示,进入商业化运行后,预计年调峰及消纳电量约2亿千瓦时,充分发挥了储能“错峰收储”“移峰填谷”的“充电宝”作用,对能源结构的优化、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结构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山海辉映,绿能澎湃。今年年初,我市确定推进33个新能源项目,计划年内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集群收入突破20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40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规模的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