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科技要闻
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丨打造完整全面的科技创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2-06-30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科技水平。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今后五年明确了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放在了重点部署的十二个方面工作之首,这为我市相关部门明确了工作方向,也为企业发展树立了信心。

推进科技创新,各类平台是最好的“孵化器”。聚焦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目标,报告明确作出“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安排部署。

坚持以一流平台汇聚各类创新要素,近年来,我市统筹全市创新资源,打造起“1+4+N”创新平台体系,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通道。目前已延伸设立各类特色创新机构147家,引进孵化企业210家,覆盖七大产业集群和所有区市、开发区。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表示,围绕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效能,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化提升“1+4+N”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平台体系有序扩容、提质增效,产出倍增,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动力源,并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深入实施“融链”行动、“双走进”活动,更好实现平台与平台、平台与企业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精准合作,努力将高端平台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随着科技创新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推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已成为共识,如何更好更快地解决这些堵在路上的“关键未知数”?省党代会围绕“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让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更加精准明确。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关键在于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更好地利用‘揭榜挂帅’、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坚持‘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系统性推进’,发现培育更多‘颠覆性’技术,助力企业实现‘换道超车’和跨越发展。”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谭远国说。

谭远国表示,市科技局将以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等8条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按照“企业出题,部门组织专家团队答题”模式,发挥部门统筹组织引领作用,实现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加快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省实验室、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重大创新工程实施,为全市科技创新效能提升夯实基础。

提升创新效能,既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企业参与。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49家,这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已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作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前不久,华东数控高精度数控立式磨床和大型双龙门加工中心均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认证,企业目前已拥有各项专利122项,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省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这让我们信心倍增。”华东数控技术中心副主任刘鑫表示,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多轴、复合、环保数控机床产品,同时推动企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山东省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加快产学研融合脚步。

聚焦人才这个科技创新的主体,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引育一流创新人才”的要求,对完善人才精准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等作出重要部署。

“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党代会确定的人才工作‘任务书’和‘路线图’,按照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切实推动人才高地建设再提标、人才引育政策再优化、引才聚才平台再提升。”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打造“海洋科创人才集聚区”“医疗器械产才融合发展区”“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等具有威海特色的人才集聚小高地,系统推出以精准引育高端产业人才、支持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激发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新政,擦亮“威海英创会”“中韩(威海)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等人才交流品牌,扎实推动国内外人才智力、科研成果与我市产业深度融合,真正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城市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影响着人才对城市的认同。要让更多人才“落户”威海,就要以更好的完善评价激励和收入分配政策,在全市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人才都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人才引育举措,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前不久,33岁的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谭银朝刚刚获得第八届威海市青年科技奖,成为本届最年轻的获奖者。

“以省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为引领,我将瞄准船舶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工程产业集群,在船舶电力系统、船舶智能态势感知系统等领域,勤奋学习,增长才干,敢于攻坚克难,努力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多作贡献。”谭银朝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